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高温下同行|温差58℃!冷库维修人员穿梭“冰火两重天”

这样的高温天,从40℃的闷热机房钻进零下18℃的冷库房,是什么感受?8月8日上午,记者来到南京天环食品(集团)有限公司,采访了市劳模、公司制冷部制冷班班组长张吉龙,体验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工作挑战。

物流人员正在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内配送肉类制品。通讯员 张伟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晓摄

南京天环的前身是南京英商和记洋行,始建于1913年。上世纪50年代,这里变成南京肉联厂,2003年,肉联厂由国有改制为民营企业。2012年,南京天环从下关搬迁至江宁谷里,打造现代冷链仓储物流商贸产业。目前这里拥有冷库总容量30万吨,是江苏最大的冷库。

张吉龙所在的制冷部是企业的“心脏”,要保障5个冷库安全有序地运转。“我们每天要对冷库、机房定时巡查,对制冷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,不能等它们生病了再去关心。”张吉龙告诉记者。

4号机房的一台压缩机出现了故障,张吉龙和同事赶去检修。机房内没有空调,运转的压缩机不断散发着热量,不一会,记者就汗流浃背。再看看趴在机器上干活的张吉龙,背上全部湿透。他告诉记者,机房里至少有40℃,离机器越近就越热。这里没装空调是因为冷库采用的是液氨制冷,为防止氨浓度超标,根据安全要求,机房不能密封。

在压缩机上检查了一会儿,张吉龙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很快修好。冷库运转最大的成本就是电费。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,张吉龙不仅是设备维修高手,还是节能能手。他根据气温变化耗电的数据,制定峰平谷调剂用电方案,合理安排设备开停台次,降低耗电量,每年节省电费80多万元。

张吉龙在公司干了30多年,一直在制冷部。他说,跟以前相比,现在的工作环境好了很多。他记得,有一次在老厂区因为管道老化发生氨泄漏,他和同事一起在厂里修了4天3夜没回家。但现在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。因为如今都是自动化设备进行监控,任何地方有一点问题,就会提前警报。

离开闷热的机房,张吉龙带记者走向冷库:“现在到了冷库巡查的时间,我们每两个小时要进冷库巡查一次。”冷库门外,有不少开着电动板车的搬运工在拖货。记者发现,不少人穿着棉袄。“冷库里零下18℃,把棉袄穿上。”张吉龙换上棉衣棉裤,给记者也找来了一件棉衣套上。

工作人员摁了一下遥控开关,冷库钢门自动打开,透心凉的白色雾气瞬间扑面而来,记者不禁打了个冷战。走进去,只见冷库由铁丝网隔出了不同区域,一层层的货物箱整整齐齐地堆放着,仔细一瞧,有鱼、虾、肉圆、鸡,还有各类海鲜等,包装盒上的冰碴子清晰可见。抬头看,库房顶上挂着洁白的冰霜。张吉龙拿着电筒仔细检查各个角落,他一边检查一边说,要查看蒸发器是否正常运转,还要检查是否有货物压在设备上等各种异常情况。

在冷库里待了不到10分钟,记者身上冻得发冷,没穿棉裤的双腿似乎都冻僵了。地上有冰霜,走路有些滑,说话时能看到彼此呼出的热气。张吉龙说,每天他都在冷库和机房之间穿梭,不是冷就是热,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。今年55岁的他常常会关节疼,因为冷库不仅冷,还湿气重。

走出冷库,室外的热浪袭来,眼镜上瞬间起了一层雾。过了一会儿,冰冷的手脚才渐渐回暖。

太阳很烈,他们很美!